科林斯及阿波罗神庙遗址科林斯(Corinth),又译哥林多或格林多,是古希腊仅次于雅典和斯巴达的一个城邦。科林斯西临科林斯海湾,东临萨罗尼科斯湾(SaronikosKolpos),军事地位显著。科林斯之所以出名,除了旅游资源丰富(存有阿波罗神庙遗址),更是因为一次事关古希腊与马其顿命运的会议。地处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在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公元前336年在位)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王权、促进贸易、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军制,逐渐变得强大。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南侵希腊,与由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的反马其顿盟军会战,爆发了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盟军失败。斯巴达亦已完全孤立,马其顿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的城邦法律及秩序(以此平息希腊诸邦之间的内斗),并决定组建联军东征波斯。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的自由民主火炬。据说,年届98岁高龄的亲马其顿派的领袖—伊索克拉底,在看透腓力二世奴役希腊的狼子野心之后,绝食而亡。[科普领略]北斗七星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代汉族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