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本理念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杨芳关键词:职业倦怠人本性尊师压力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客观原因,并且科学地提出了对广大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人是具有意识或者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因此人事管理历来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由于管理对象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有的管理对象个性非常突出,这就必须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针对个性解决好其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是人性化管理的心理学基础。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体现管理的人本性。心理学专家认为,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我国的许多教师表现出来了种种恶果:教学效果不彰,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身心受损,教学热情不再,学校士气低迷。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个人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是来自外部。从理论上讲,对待教师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可能持有两种态度:一是以一种具有尊重、关爱特征的管理行为对待教师,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二是以一种具有压制、处罚特征的管理行为对待教师,强制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前者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理念,能够引起缓释甚至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效果;后一种管理则是非人本的,可能会引起教师更严重的心理焦虑和倦怠情绪。本文试着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角度作点儿探讨,以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其实,我国的宏观管理学历来强调管理的人本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理论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包含了非常丰富且深刻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中,人性基础是其根基。现实的人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出发点。邓小平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和完善作用视为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邓小平十分重视教师及教育工作的需要,包括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邓小平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他不但积极倡导这一思想,而且在具体培养措施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发展教育事业,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就是广大教师,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胡景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亲和教师,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学校应尊重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教师不应该只是教育改革的承担者或相关政策的单纯执行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兴衰的关键。学校能否发展取决于管理者指引教师的好坏,而要指导好教师,就离不开“尊重”二字。教师得到了尊重,其创造潜能就会得到极致发挥。诚然,人无完人。一所学校中的教师是各有千秋,各具差异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唯有如此,才能观赏到那充满个性而又极美丽的朵朵浪花;对待同一教师即要爱其长处,又要揭其短处。时下,常常可以听到不少教育管理者大会小会都说我们要“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一味强调量化,以严格的制度,冷酷的数字来考评教师,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必然导致教师工作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会让教师疲于应付。其实教育工作每天都是新的,那么,看待教育工作的眼光也必须不断调整。教育是艺术,艺术是美,而美在于发现。因此,管理者在执行制度时,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人性,尊重其人格,兼容其个性,悦纳其差异,爱惜其成果,保护其隐私——唯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内心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教师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走出职业倦怠。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教育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参与程度。如:在诸多校务上,要重视“公开”二字,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与结果公开,以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使教师处处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自我成长的愉悦,从而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