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六节太阳系教学案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教材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地球和宇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宇宙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逐步树立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与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参观讨论和课堂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太阳系,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与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二、教材分析《太阳系》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6节,是继学习了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和月球之后安排的一节教学内容,紧随其后的教学内容为探索宇宙。太阳系作为恒星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学生初步认识从地球到整个宇宙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层级结构,了解并掌握太阳系的构成对学生认识整个宇宙的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宏观认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已经学习并知晓了八大行星在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以及体积大小等相关的知识,但是小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深入分析各个行星的特点。再者,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1-5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月球表面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为水星表面特征的学习做好了相关的知识铺垫。同时,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和运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它行星的运动轨道。因此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前概念,也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本节课学习时,应该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并且分层次地建构学生的新认知。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太阳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将概念具体化。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太阳系的构成。(2)能比较并且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特点。(3)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4)了解以冥王星为代表的矮行星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建立模型、完善模型、利用模型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加强学生操作能力。(2)借助“寻找适合人类移居的天体”这一主线,锻炼学生信息阅读、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五、教学重难点1.分析归纳大行星的特点。2.彗星彗尾形成的原因和朝向。3.动手建构太阳系主要天体。六、教学策略演绎策略、归纳策略、启发性策略七、教学用具1.学生实验:1m*1m泡沫板、各个型号的泡沫球、50cm竹签若干、橡皮泥、标签纸2.演示实验:自制彗星模型、小型电风扇、一杯加盖的水八、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ppt投影】图片:地球上恶劣的生态环境【教师讲述】现在地球正在遭受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不再适宜生存,我们能不能在太阳系中寻找到新的家园?【学生活动】学生表达观点。【引入课题】不用那么快下结论,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流浪太阳系,去寻找答案吧。(二)课堂展开1.搭建八大行星模型活动要求:利用大小不同的泡沫球模拟八大行星,用竹签固定在泡沫板上,并贴上相应的标签。【教师讲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既然我们居住在大行星上,那么我们流浪太阳系的第一站就直奔八大行星。这颗红色的大泡沫球模拟太阳。请大家用其它泡沫球模拟出八大行星。【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搭建八大行星模型。【教师提问】请你们组介绍一下你们制作的模型,分别代表什么行星?你们组的排列顺序是以什么为依据?【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根据模型得出排列的顺序的依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板书】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写出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行星名称。【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两颗大泡沫球来模拟木星和土星?【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依据行星实际的大小,并说出八大行星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板书】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展示出行星,完善板书。2.制作大行星表面特征活动要求:阅读大行星的相关知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