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基层医疗机构转接服务制度一、转接程序急诊科接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转诊电话,询问并记录转诊患者数量、所在地点、一般情况、初步诊断及大概到达我院时间,以便我院急诊科做好相应准备,如需开通绿色通道需报道院总值班室、医教科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告知相应急诊值班医生及护士,当班医生护士做好接诊准备。二、转接条件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2、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三、加强管理与监督1、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转接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确保转入方及被转者满意。3、开展督促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转接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检查考核情况于全院医疗质量会上反馈。第二篇: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转接服务的制度急诊科与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现已与基层卫生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服务。为了加强急诊转接管理,把转接服务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特制订本制度。一、转接程序急诊科接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转诊电话,询问并记录转诊患者数量、所在地点、一般情况、初步诊断及大概到达我院时间,以便我院急诊科做好相应准备,如需开通绿色通道需报道院总值班室、医教科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告知相应急诊值班医生及护士,当班医生护士做好接诊准备。二、转接条件1、各种损伤(工伤、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烧、烫伤等)、第1页共7页急性中毒(毒物、毒气、毒品等)伤情严重或较重者;2、各种原因致大出血、咯血者;3、急慢性疾病,病情较危、重者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4、诊断不明确或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疑难复杂病例;5、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发传染病人;6、精神障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例;7、患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化疗者;8、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三、加强管理与监督1、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转接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确保转入方及被转者满意。3、开展督促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转接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全院。第三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培训制度XX县区中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一、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1、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组织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后实践教育,实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经系统培训后纳入乡村医生管理。(1)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转岗培训,开展乡村医第2页共7页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2)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各类中药技术人员培养与培训。(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开展我县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二、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到20XX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3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对500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中专学历实践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城乡基层培养1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一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为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一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