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低颅压综合征征概念概念低颅压综合征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hypotensi(intracranialhypotensionsyndrome,IHS)onsyndrome,IHS)是一组由多种引起、是一组由多种引起、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60mmH2O(1mmH2O=0.0098kPa)O(1mmH2O=0.0098kPa)时产生一时产生一系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系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1]。低颅压综。低颅压综合征分原发性、继发性。合征分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ICH,又称自发性ICH,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脉络膜丛血管病变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少,脊膜膨胀和脊膜、蛛网膜憩室。原发性ICH较少见,男女比约1∶2,发病年龄多在19~66岁(平均42岁)。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因各异,可能的病因有:(1)多次腰穿;(2)脑室引流;(3)脑脊液漏;(4)颅脑外伤;(5)脱水;(6)显著低血压或休克;(7)颅内手术;(8)尿毒症和低钠血症;(9)巴比妥类和噻吩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10)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胰岛功能亢进(胰岛素休克)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呈急性多以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有的向颈或亚急性起病,头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有的向颈部、背部放散,可伴有眩晕、精神障碍、复视、自部、背部放散,可伴有眩晕、精神障碍、复视、自主神经症状,主神经症状,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等等体位性头痛为特征性表现。即坐位或直立位体位性头痛为特征性表现。即坐位或直立位15min15min内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平卧后内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平卧后30min30min内改善或消内改善或消失失发生机制发生机制体位性头痛体位性头痛正常情况下,人脑约重正常情况下,人脑约重15001500克,悬浮在水中则重克,悬浮在水中则重4848克,脑脊克,脑脊液对脑组织的衬垫起着重要作用,对外界的震动与冲击起着机液对脑组织的衬垫起着重要作用,对外界的震动与冲击起着机械缓冲作用械缓冲作用当脑脊液减少,颅内压降低时,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使坐、当脑脊液减少,颅内压降低时,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使坐、立位时脑组织发生下沉,引起脑底部的硬脑膜、动脉、静脉和立位时脑组织发生下沉,引起脑底部的硬脑膜、动脉、静脉和神经被压在高低不平的颅底骨上,使痛觉敏感结构遭受刺激;神经被压在高低不平的颅底骨上,使痛觉敏感结构遭受刺激;同时,位于斜坡的基底静脉丛及相关静脉窦受压,使颅内静脉同时,位于斜坡的基底静脉丛及相关静脉窦受压,使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和颅内压突然升高,头顶部的静脉窦和颅内回流受阻,静脉压和颅内压突然升高,头顶部的静脉窦和颅内其他结构受牵拉,当患者直立体位时出现剧烈头痛,而改为平其他结构受牵拉,当患者直立体位时出现剧烈头痛,而改为平卧或头低位时,上述影响消失,症状减轻或消失卧或头低位时,上述影响消失,症状减轻或消失病因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目前还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①①下丘脑功能紊乱,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失下丘脑功能紊乱,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调,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②②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③③潜在的脑脊液漏潜在的脑脊液漏④④脉络丛钙化脉络丛钙化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劳累、饮酒后使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劳累、饮酒后使脉络丛功能暂时性障碍、脑脊液分泌减少有脉络丛功能暂时性障碍、脑脊液分泌减少有关关病理、生理机制病理、生理机制Monro-KellieMonro-Kellie定律:定律:在容积一定的颅腔内,脑组织体积、脑在容积一定的颅腔内,脑组织体积、脑脊液容积和颅内血容量的总和是不变的常数。脊液容积和颅内血容量的总和是不变的常数。低颅压时脑脊液容量减少,必然会导致另外低颅压时脑脊液容量减少,必然会导致另外两种成分的增加。而脑组织体积相对固定不两种成分的增加。而脑组织体积相对固定不变,因此颅内血容量增加,以静脉系统的代变,因此颅内血容量增加,以静脉系统的代偿性扩张为主。因为软脑膜的血管有血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