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温暖与明亮郝位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料峭生寒。一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因不被允许上厕所,便溺于裤中。一中学的学生,因口角纠纷,刺死同学。一大学的博士生,无辜殒命,死于舍友投毒……人的成长,是一个微妙复杂的过程,生命的长河中,泥沙俱下,卷挟进来的东西,丰富斑斓到不可计数。读书是多么好的事。学校是多么美的地方。孩子是多么纯洁的名字。教育又是多么神圣的事业。却为什么,让这个春天,如此悲伤,如此寒冷?作为教育者,请先不要质问孩子,“你怎么啦?”而应该反思,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这么冷酷无情又黑暗?教育的对象,是孩子,而孩子们,是为什么而读书?一千多年前,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后,我们的孩子们,读书仍然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做人上人,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读书是为了成就美好的自我,是为了改变民族的未来,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而不是让自己异化成一个角斗士或机器人。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始终敬畏的永恒。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间疾苦的强烈同情与悲悯,是罗素热爱生活的动力。是时候停下来思索,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有人说对语文课的期待:希望语文是向着温暖与明亮的。温暖,就是要有爱,有人性,有乐趣,有成长。其实不止语文课应该如此。明亮,就是要有理智,有希望,有生活,有力量,有担当,其实也不止语文课应该如此。是的,温暖与明亮,远远不止于语文课,而是整个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匮乏爱,伤害人性,消灭乐趣,无视成长,便没有了温暖;既无视自己的价值,也蔑视他人的权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便顺利成章;丧失理智,泯灭希望,仇视生活,无力担当,便没有敬畏,贪婪恣瞧,暴力残忍,怨天尤人,便不会有好未来。教育,理应赋予人创造新生、建设美好,营造和谐的知识与热情,驱走冷漠与黑暗,向着温暖与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