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评价的浅见“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在数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践评价的具体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过多的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对定性评价的研究,排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参与等问题。数学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了恰当评价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同时也积累了多方面经验。一、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性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要充分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收集每个人在数学学习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闪光因素,形成激励向上的氛围,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发挥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在有一次数学课上我出示了一道题: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鸡和兔,共有100条腿,36个头,同学们,你知道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吗?在介绍了该题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鸡兔问题”之后,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发现,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过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我示意让他回答。生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把36个头都当作是兔子的,就得到144条腿(4×36);那么从多了的44(144-100)条腿中我就可以知道鸡是44÷2=22只……”。师:“有猜想有动力,世界上有著名的歌德巴哈猜想,今天这节课的猜想也以你的名字命名吧——张XX猜想”。这时另一位学生也举手了,他说:“老师,我能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吗?‘鸡不动,兔子起立!’”顿时,教室里一片掌声,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上了,就得到72条腿(2×36)了。那么从少了的28条腿,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8÷2=14只……。”我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一部分单独计算,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掌来。“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能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去思考分析问题,做到情景交融,老师真为他感到骄傲。”在这个片断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收集多方面信息,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评价鼓励,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现与认可,从而调动了全班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评价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每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闪现出1创新的火花,显露出学习的潜能。面对新知识,学生应该学会用已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知识掌握后,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如在“统计”这一课中,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的方法的基础上,思考其他统计方法。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一个一个数的方法也能进行统计,还可以用统计表的方法体现统计结果;有学生还想出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以及如何将统计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予评价鼓励。二、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一)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打破教师评价的霸权主义”,使评价主体多样化。长期以来,评价主体一直是单一的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评价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8加几”的教学为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8+9”,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