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职业化校长职业化是正在兴起来的新理念。校长职业化“化”什么?目的当然是从观念上解放校长,让校长充分释放主体潜能。校长的观念一旦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革命性的飞跃。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教育市场的挑战和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都要求长期受计划经济制约的教育尽快实现与时俱进的质变。这场变革的难点在于: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经营都同计划经济教育观念存在着剧烈冲突。要深化改革,超越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突破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的观念瓶颈.毋庸讳言,现在的公办教育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根本体制上同市场经济教育有原则区别。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注重是管理,讲的是服从,推行的是权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则注重的是经营,讲的是竞争,推行的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权力本位的计划管理为社会提供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教育,虽然推进了教育的普及,但这种主观追求人为平衡的做法必然违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靠权力推行计划,靠管理实现服从的消极后果是:压抑人的个性和主体性,遏制了教育的创新活动.能力本位的市场经营则要依照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多元化教育,虽然它会造成差异和不平衡,但优胜劣汰的教育竞争和自主的市场选择,有利于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技尖人才的脱颖而出。靠能力开拓市场,必然激活人的潜能促进教育生产力的解放。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职业从来就是一个在社会大市场中以既定的劳动方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普通概念。校长能够进入职业范畴,是教育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将校长定位在有级别、有行政权力的教育事业管理者的功能构架中,根本无法自主从事教育产业经营,更不敢涉足教育市场,致使本当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中获得产业化大发展的中国教育,在自我封闭的计划桎梏中裹足不前。虽然目前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办学,为校长的自由择业取向开辟了一线空间,但绝大多数公办校长还不得不听命于上头,而不是可以充分释放主体潜能,抉择自身价值的职业劳动者。因此,要使校长真正成为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社会职业,仅仅有一个承认校长是职业的静态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进入动态的“化”的过程。“化”就是发展。“化”就是是扬弃。“化”就是观念与时俱进。在现阶段公办校长要淡化职务观念,强化职业观念,要淡化管理观念,强化经营观念,淡化事业观念,强化产业观念,从而化计划经济教育观念为市场经济教育观念。变计划经济教育体制为市场经济教育体制。现在的社会是有些人习惯用权力管理教育,改变了计划经济教育体制,就等于官本位的丧失,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步履维艰。教育市场虽然很精彩,但是公办学校的校长们很无奈,大家被困在计划的笼子里,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权力之网的控制下,明知许多做法早已时过境迁,都仍要日复一日地去当毫无创意的撞钟和尚。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开辟一条解放校长,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创新之路。在一些人依然痴迷于权力管理的时候,校长职业化理论大声疾呼:“将教育当事业管理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教育当产业经营的朝代正在到来”教育改革要致力于打破计划经济教育体制的樊笼,放虎归山,放龙入海,让校长在教育产业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大潮中,在面向百花齐放的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教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