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子课题“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王学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2013年12月1日教育部重点课题论文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二十一小学王学【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219名农村城镇化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总结,根据这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工作。采取建立家校联系册;办好“家长学校”;开展“走进每位学生家中”的家访活动等多种措施,为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能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家校合作,努力建立一种家庭学校配合教育的教育模式,使得农村学生的家长能配合学校,运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让孩子得以健康的成长。【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健康成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家长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长期性工作。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时期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我校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突破这个教育的难题,作为学校的一个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校教师的案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子课题“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我校展开。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在课题研究之初,为了有效的地分析目前农村城镇化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对219名农村城镇化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学生家长为对象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习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等方面。我们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能力和认识的问题,存在教育不得法,行为偏激,思想片面等问题,主要表现归纳如下,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1、家长价值观的偏差。有些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管理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片面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就能使孩子将来幸福生活,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这些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这部分的家长因年龄大,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上的限制,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价值观的偏差。2、家长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责任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到这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上学,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至于孩子学不好,只怪他自己不努力,对孩子缺乏信心,在学习上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进而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这部分家长因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比较富裕,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比较放松,不能以身作则,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了。3、受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思想。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不断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市场化,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付出沉重的负担,毕业还找不到工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成为家庭的负担,有些即使找到了工作,凭借一个人的拼搏,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受这些社会现象的影响,使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