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预习: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加点词句意思。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不为苟得()故患有所不辟()有是心也()不辩礼义()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三、理解探究。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人物事例或诗文名句。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一段:先正面论证“生”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然后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和善之心,要人们仿效贤者,保有自己的本心。第二段:为证明人人都有本心,教导人们要保有本心,先正面举“不是嗟来之食”的事例,再反面列举生活中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之禄的现象,告诫人们时时警醒,不要贪求富贵,只有不为物欲所蔽,才能真正做到“舍生取义”。13.小组讨论: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人物事例或诗文名句。明确: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闻一多拍案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1.在《<孟子>两章》中我们体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请从本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学生自由发言。3.小结本文的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比。1.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②有人认为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观点与当今社会现实不符,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是正常的追求。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验,我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论点:舍生取义二、道理论证:义重于生三、举例论证:乞人不屑嗟来之食(正例)对比论证不辩礼义却接受万钟(反例)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妻妾之奉()乞人不屑()贤者()死亦我所恶()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故患有所不辟也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蹴尔而与之⑥此之谓失其本心3.根据课文填空。(1)鱼,我所欲也;,。(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乞人不屑也。(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此之谓失其本心。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2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人皆有之属予作文以记之B.舍身而取义者也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不为苟得既克,公问其故D.贤者能勿丧耳陈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