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第七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江县港口街镇中心小学—刘秀芬电话:13177923266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漫画导入1、出示漫画,从两幅漫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师:这两幅漫画反映了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展开对中国的入侵,欺凌国人,企图霸占中国的领土,正是在这样的年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少年时候的周恩来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理解“崛起”【设计意图:利用两幅漫画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史,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初读,聚焦“中华不振”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2、板书“中华不振”齐读。【设计意图:直接聚焦重点,引领学生接下来深入体会文本内容。】3、小组合作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中华不振”把它划下来,再把你的感受说给其他同学听。4、交流:“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1)“那儿”是指什么地方?“租界地”是哪儿?(2)谁能体会伯父说这些话是的心情?(3)追究源头,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都没处说理,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1)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2)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却要“闯”进去,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1)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的是,却看不见,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三、深入重点语段,深刻感受“中华不振“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文字很多同学都把它划下来了,咱们把目光齐聚到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一起去看看在那里发生了什么?1、点名读第八自然段,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在场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生交流:中国妇女(1)“衣衫褴褛“是指什么?说明了什么?(2)她在哭诉什么?一家人早上出门时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的轧死了,此时,她的心情怎样?(3)谁能带着体会读这段话。(4)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还给她一个公道,结果换来的却是?这真是令人-------?【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洋人(1)找出描写洋人神情的词语,理解“得意洋洋”。他因什么而得意洋洋?此时他在想什么?(2)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真是令人-----?中国巡警(1)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