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课时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2、了解是个朗读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5、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字词读音悠悠()怆然()涕()岱宗()决眦()凌()吟鞭()遮()拄杖()叩门()豚()箫鼓()缘()衣冠()天涯()二、《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2、背景链接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3、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4、诗歌解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的绵长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空间的辽阔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5、深入探究(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主题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7、知识梳理(板书)前——悠悠登幽州台歌寂寞苦闷后——怆然三、《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2、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链接3、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4、诗歌解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整体形象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眼角几乎要裂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5、深入探究(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割”字炼得极好,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切成南北两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主题概括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7、知识梳理(板书)望岳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胸怀博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