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商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司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2、周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国王开始分封诸侯。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有镇守疆土,保卫王室,缴纳贡税,定期朝见周王等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在他统辖的范围内也实行分封制。3、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熟悉并掌握《战国形势图》中七国的位置。4、春秋末年,人们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动力上的一次革命;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5、商鞅变法(推崇法家思想)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民间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③建立县制。(对后世行政管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措施)④编定户口。历史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王嬴政用10年的时间相继攻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2、秦始皇(嬴政)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郡县,即是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用字;以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的通行货币。)③焚书坑儒(消极的措施)。④修筑长城。3、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发动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影响: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5、汉武帝派张骞于两次出使西域。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玉门关或阳关进入今新疆,后分天山南路或昆仑山北路到达西面更远地方。汉朝时人们把这条欧亚陆路交通要道叫做“丝绸之路”。三、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1、①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②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③公元220年开始,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2、熟悉并掌握《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三国的位置和都城。3、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从西晋中期开始,由于中原混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江南自然条件好,从而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②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通婚。③政治制度: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四、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1、南北朝时祖冲之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巨著;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3、东汉名医华佗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全身麻醉药剂,比欧洲早1600多年;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后人称为“医圣”。4、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我国最早的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和金文之后,汉字形体先后出现小篆、隶书、楷书等,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5、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爱”;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②、强调“礼”的重要性。教育教学主张:①、注意因材施教。②、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③、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④、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学习态度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百家争鸣①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