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2.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重难点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生答:花木兰过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二、知识小窗1.简介花木兰,简介《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2.简介背景:《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和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经常骚扰北魏。木兰出征路线,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黑山、燕山。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的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木兰参加了这次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述了花木兰哪些故事或场景?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2.1.本文在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2.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3.文白对译,详见课件4.请找出文中的互文句、复沓句、顶真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各一句。师生共同分析探究5.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其一,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其二,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其三,中华民族自古从军征战的都是男人,木兰敢于打破传统,以女儿之身从军数年,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刮目相看,真心敬佩。其四,中华民族一直有阳刚阴柔的审美主张,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四:拓展研究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呢?五:课堂小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教学反思《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应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所以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核心,按照“诵读——品读——析读”的顺序进行构建。通过指导朗读、设计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与木兰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突破传统的认识,对木兰的形象进行审视和定位。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解读,师生在此基础上的碰撞和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深化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发展了,审美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