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二年级语文课题研究组一、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二、研究目标:1.课题通过“渗透”,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知识点乃至法律意识、法律素养,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潜移默化式地有机结合于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对师生共同提高法制观念起到积极影响。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转变当前学生法制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把引导和强化学生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三、研究价值1.从理论上探索普法教育的新思路;2.从方法上探索普法教育的新途径;3.从操作层面上探索普法教育新模式。四、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该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1.联系实际法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2.创设情境法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3.实例分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五、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点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准“渗透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1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3.找准渗透点。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六、课题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组建机构,明确目标。本年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再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认识研究课题的精神以及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和实效性。第二阶段:实验课题具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