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一、师生齐背课文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多媒体显示: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关于第一个问题: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第二问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如下: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虎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第二个问题: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生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生2: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生3: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生4: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生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会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教师总结: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三、赏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