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学校里的差生现象?如何帮助厌学的学生?人的能力有多种,学习能力只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中的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的差生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老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别,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达不到标准就给学生随便贴上“差生”的标签。学校里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成长的老师,可有的学生却视学校为沼泽,视学习为险途,畏难不前,产生厌学心理。对于学生的厌学,可以说是“半由他人半由己”。既有个人因素的原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个人因素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自我认知,学习兴趣,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自我设定的成就目标,归因方式等心理因素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在环境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学生学习的认知态度,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水平,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和学生成绩的反馈方式等,都与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密切相关。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学生的厌学问题,作为老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学业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首先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败归因为自身努力的学生,更能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发掘事件的积极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学习中的成与败,进步与退步。其次,要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成就目标。过高的目标,会使人绝望,而跳一下就摘到的桃子,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定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阶梯式成长目标,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动力。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基础。一个经常和教师发生冲突的学生,往往会发展为厌学。因此,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无差别的关爱,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变“厌学”为“乐学”。第五,给学生适宜的成绩反馈。学生最关心的是学习成绩,如果经常体验不到学习成绩的进步,学生是难以拥有积极快乐的学习心理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宜的成绩反馈。更不要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差或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而讽刺、挖苦学生,而应当给予学生“我在进步”,“我做得很好”这样积极的建设性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积极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