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题,共计48分)1、(4分)D解析:该题考查内容涉及商品的价值量、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亦即商品本身。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的总量也就由商品的价值总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据此判断,题中生产者A4小时生产4件商品,每件商品价值量是40元,因此交换价值是160元。选D项。2、(4分)C解析:该题考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种方式,考查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在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3、(4分)D解析:该题考查税收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考查识记、理解能力。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的确定,税收可以起到调节消费行为、优化投资结构的作用。题中决定分配方式的是基本经济制度;由于税收是政府行为,因此不可能起到消除地方保护的作用。4、(4分)A解析:该题通过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这一事实,考查我国的对外贸易等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该题,应该注意题中所说“主要原因”,知道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盈余。当然,外汇储备增加还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等原因。5、(8分)28.C解析:该题通过画家创作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讲,材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创造性。A项中“忠实再现原型”,B项中“完全”,D项中“尊重客观事实”的说法是不准确的。29.A解析:该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认识是主体——人的认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反映客体时会体现主体的一定想法,表达自己一定的意图。题中把认识简单地说成是“摹写”是不准确的;客体是被反映的对象,因而是被动的,不可能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地显现自身。6、(4分)D解析:该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未体现斗争性,故②不选;①错误,错在“无差别”上。7、(4分)C解析:该题考查价值观的有关问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材料中①②说法是错误的;③是正确的,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经验等不同,价值观也不同;④正确,价值观对人生具有导向作用。8、(4分)D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据此判断题中①②④说法是正确的,③说法错误。9、(4分)C解析:该题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知识点,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