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之我见本学期学习区域地理,通过一段时间教学习总结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以供同学参考。一、学习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这是认识区域的基础知识。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来确定。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又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模式。例如,我们虽然还没有学习台湾省,但通过看地图可知,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省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以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为主,普遍种植水稻。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在许多情况下,相对位置的重要性大于绝对位置。例如,北京位于39º54′N、116ºE,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背靠太行山脉,面向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这个相对位置。二、区域地理教学的中探究学习把对区域的探究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为了让区域地理学习有较强的探究性,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下面,通过三个常见问题来说明:问题1:东北地区大致位于我国的那个方位?问题2:新疆发展长绒棉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问题3:台湾海峡是著名的水域,人们却在海峡底部发现了森林遗迹,怎么解释呢?第一类问题属于搜寻事实类,学生容易找到问题答案。这类问题继续深入的深度和广度比较小,既不具有足够的探究空间。简单识记或资料查询不是探究。第二类问题可以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数据资料,经过一定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看法,产生争论,具有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但是,应该注意,如果问题是紧扣教材拟定的,教材很可能已经给出问题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不在具有探究意义,因为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出这类问题的答案。第三类问题是最具有探究性的。对比三组问题的形式,可以看出,只有第三组问题是揭示现实中的矛盾的,地理现实与学生具有的常识之间不一致,就会在学生内心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是学生产生探究愿望的原动力。三、认识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1、学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①将地理分布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是形成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②利用地图掌握分布规律。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是熟悉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的重要途径。地图上的“点”,一般指城市、港口、工业中心等,“线”一般指山脉、河流、交通线等,“面”一般指行政区、地形区等。例如,可以先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在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形区、山脉等,通过线面结合来掌握其人口分布规律;先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再结合东北地区的铁路线,通过以线串点来掌握其分布城市分布规律。2、了解东北地区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鄂伦春人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带,海拔500~1000米。逶迤连绵的大、小兴安岭,植物资源丰富,生长多种优质木材,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故有“林海”之称。莽莽林海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这里是鄂伦春族最好的天然猎场。大、小兴安岭中还生长着各种名贵药材,出产木耳、蘑菇等名贵山珍。赫哲人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一带。这里江和荡漾,湖泊密布,适于渔业捕捞。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土壤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完达山余脉蜿蜒,山中森林茂密,是良好的天然猎场。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天人们常穿皮衣,原因除毛皮具有良好的御寒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鄂伦春人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化,而赫哲族人的衣服多有鱼皮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