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则被忽视和淡漠。在中国,人文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课题。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目标指向,培养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哲人一直在思索着三个问题:人与自然(包括神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由此而阐发出如下的文化论述:(一)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人与大自然应‘合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天人合一的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规律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产生长远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整体思维模式。人们以“天道”为一超越时空的至健至刚的大秩序,人即遵循此秩序而行事,以“天道”“人道”为生动活泼、生生不停的恒久的生命历程,人为天地立心,则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可达致人类理想境界;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可保国富民强。“天人合一”所蕴含的尊崇自然之道,启发人们顺应自然和历史发展规律,追求和谐一致的生存境界。特别是儒家所推崇的“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强调人性修养当与人我的和谐、天地的和谐融为一体,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天地之完美境界,对于我们完善自我人格和升华人生价值,至今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二)中和中庸中国古代哲人在《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理论。《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表明儒家之和谐理论———生命的和谐,观其万象,天地各得其所,各有其位,自成和谐之系统;人各有位,方可加入天地的和谐中。若德行有失,偏离当居之位,便失去天地中的和谐。儒家强调的是,人需要在生命的体验中,通过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调适,使自己心灵复归和谐。己性和,则能人性和,人性和,则能物性和,物性和,则能天地和,从而实现与天地人伦的和谐。如何达致心灵的和谐呢?儒家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何为“中庸”,朱熹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如秤锤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找准平衡点,才能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中庸之道并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是告诉我们去除偏激,追求恰当合理的处置。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是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三)仁礼道义崇尚道德修养是古典圣贤做人的基本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思想,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五德之中“仁”居于首位。《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在人的丰富的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儒家思想中的“博爱之为仁”的道德主张,进一步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孟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当中“,亲亲”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亲人之爱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