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更名说明2004年省规课题《新课标下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研究》(下设七个子课题),自2003年10月开题以来,课题组的老师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紧密结合自己参与的课题进行专题实践,定期交流研究进展情况,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觉着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宽泛,研究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没有多大突破,缺少特色。课题中期检查后,在有关专家的引领帮助下,我们课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生厌学原因的分析研究上,故原课题更名为《关于小学生厌学情况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灵萍何建利课题组成员:牟旭兵(报告执笔者)张燕解卫军於海丽牟云霞李义增黄赛月胡云飞陈剑苏杨丹月夏忠满李春燕池群英周雅致吴乐佳《关于小学生厌学情况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一)研究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2003年诊治了300多位学生,80%都有厌学的情绪障碍。▲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有专家建议,在评价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标准上,除了看各种升学率外有必要引进“学业厌学率”作为评估指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单树增认为,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知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会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当前,厌学不仅常发生在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也厌学。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学生中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厌学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成长。正值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了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一生。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我校学生来源复杂,有来自机关干部的;有来自教师家庭的;有来自民营企业主家庭的;也有来自临近市区的农村孩子。他们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学生的学前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差极大,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虽然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调查、观察,分析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并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为生命奠基。(二)概念界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厌学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一般认为,厌学学生的标准为:①对各种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毕业的学生。③因不努力导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情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二、理论依据及研究原则(一)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