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效教学”结题报告永乐中学刘忠科1、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与教学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树立现代观念的同时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们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文言文教学对培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向心力,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改的许多思想都对文言文教学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2)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当前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畏难情绪普遍,缺少文言积累,对学习文言文加之缺乏足够的认识,课堂学习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探究质疑精神,教师只重视诵读默写,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文言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内容理解上,导致教学目标达不到,教学效率低。2、课题研究的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就应该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突破口,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沟通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完善,探索合适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从教育学的角度,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高效课堂恰能够补正这个漏洞。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称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种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在合作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比较畅通。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个体。4、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希望能通过研究文言文教学现象,教学行为,分析其内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并探索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最佳途径。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有效备课的研究备课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备课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益,创新备课形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追求“博览”和“整合”走资源共享的路子。(2)课堂教学的研究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普遍易被教师接受,但实际教学中理念和操作脱节,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问答式互动,而学生需要的是自主探索研究性的学习,课题研究就当前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明,课件主导,满堂灌输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引导和纠正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高效练习的研究和实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主要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好练习的度量序,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6、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2)个案法。以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课、研讨等形式,发现一个问题就要研究应对策略,以点带面在问题中寻找突破,在突破中提高。(3)调查研究法。以教学反思为主,对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进行收集了解,调查分析。7、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现状调查,对当前文言文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文言文教学的缺失及其根源。第二阶段:分析归纳,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整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要素。第三阶段:实验探究。逐步推进通过课堂观察,教学研究,课后反思,整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