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德育渗入提升思想素养靖边二中李东也许,你也曾经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公共汽车的站台旁,毫无秩序的站着很多等车的人,汽车刚一到站,车门还没完全打开,等车得人已经为能争上一个座位而你推我挤了,上车的人也不管什么“爱心席”不“爱心席”一屁股坐下去,在让起来可就难上加难了。我们可能不止一次的见过这样的事情在你身边发生,也许你已司空见惯,也许你已见怪不怪,也可能偶尔感到愤慨,大多数是已被麻木,无所谓了。更有甚者,一位七十多的老者颤颤微微的上车后,站在一个时髦女郎的旁边,时髦女郎斜睨一眼,“边上去,脏乎乎的,离我远点!”老者没说话向后靠了靠,挨着老者的几个年轻人都捂着鼻子,车猛得一刹车,老者一个站立不稳,踩了旁边小伙子一脚,“你长眼睛了吗?”“是我不好,对不起”老者用浑浊的目光瞅向小伙子连忙说道,又向后靠了靠,是的,老者没长眼睛踩着人,全车厢的人都没长眼睛看见那是一位老者。几天过后,我看见报纸上刊登:‘一位老者坐公共汽车,无人让座,行车颠簸导致心脏病突发”我是不能见这样的事,也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在我身边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现在,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应该提升了才对,反而觉得倒退了呢?德育过程主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交互训练来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学生。但是,这就使得德育往往只局限于课堂,我曾经做过一项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问卷上有这样几个简单的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问题:1、你在学校是否贯彻和落实过《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你能否在公共场所自觉按顺序排队?3、你能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4、在公共汽车上,能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5、在汽车上如果你正好看见小偷行窃,你是否能见义勇为?6、当你捡到一个有钱的钱包是时,是否能拾金不昧?问卷调查显示:28%的人能作到以上几条,80%的人不能保证自己完全作到,他们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对。为什么课本上曾经学过的一些:“爱护公物、尊老爱幼、拾金不昧、伸张正义”等等形容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词语,生活中却很少听见呢?德育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一、育德先律己,作好领路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学生个性人格的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他们的父母。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在是简单的教好书就可以了,还必须体现在育人方面,育人不能只靠华丽、空洞的辞藻,应依靠的是自己得体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教育别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人,这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学校公物,爱护花草树木,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各种公共秩序,语言规范,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二、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抓住课堂不放松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新的课文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和体会情感的变化,那丰富的情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根植在幼小的心灵。尤其小学的《思想品德》、《劳动》课里,讲述了不少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或记述了这样和那样的道理,学生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教师要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三、养成习惯,德育水道渠成认真贯彻和切实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活动、交往中,作到明是非、辩美丑、识荣辱、分善恶,才能促使他们自己选择良好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采用讲座、讨论、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竞赛等教育方式或多媒体向学生逐条宣讲,使学生明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蕴涵的道理,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例如每当重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