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题在线*第二讲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示秸秬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秬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解析:要注意把握直接体现作者写作目的关键词句“有所警”和直接体现观点态度的议论抒情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然后按要求进行组织整合即可。答案:教育内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感受: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噴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的答案可以在两个观点中任选,但分析过程一定不要脱离诗词。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远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果的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秋词二首刘禹锡(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和对“春”作用的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解析:这两首诗都是赞美秋天的,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且都与“春”对比来写。对“春”的态度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答案: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只是说秋天的活力还要胜过春天,这是用春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说秋天“清入骨”而春天“嗾人狂”,诗人这是用秋与春对比,从而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两首词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析。解析:分析诗人人生态度的不同,可结合注释和春草、渡船两个意象,抓住诗中表现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韦诗中的“怜”“自”,苏诗中的“孤”等,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答案: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之中,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