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七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一篇具有强列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学生分析: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现代较为久远,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审美意趣非同寻常,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不大容易深透理解和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隽永意味。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2、教学理念:(1).本文的一大特点是气势磅礴,适于朗读。宜注意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宜对文中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而不必死扣本体、喻体之类概念。(3).最好让学生先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三、教学方法:四读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理解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六、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七、教学难点: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八、教学准备:多媒体九、教学过程设计(一)、精心导入1、播放《国歌》的音乐。2、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3、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4、投投影展示:课题与作者。在小学我们还学习了关于李大钊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你还知道李大钊的情况吗?(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背景(投影展示)(二)读懂内容(理解内容)1、听读积累词汇(初读)李大钊先生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已离我们远去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时隔86年后,当我们再一次阅读他的遗作时,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支那穿插越时空激情澎湃的爱国心声。教师范读投影展示:①.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逼狭(xiá)崎岖(qíqū)阻抑(yì)②.解释下列生词(1)逼狭:狭窄。(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3)阻抑:阻挡、抑制。(4)回环曲折:曲折环绕。(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2、默读探究内容(再读)(1)、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②国运:处境艰难。(国际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2)、读了文章,觉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朗读指导:《要读出感情来》有一们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用声音表达出来,表达得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这样作者的感情全会在朗读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至于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等也很重要,但毕竟是第二位的。(3)、理解“雄健的精神”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4)、指导:作者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那谁来说说这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