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罗田县平湖乡方家冲小学晏志华[摘要]科学课是小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师是维系学校、学生、社会的有效载体,教师如何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课程标准,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发挥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有着至关重要、影响全局的作用。[关键词]科学课实验教学问题对策研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教学活动是开展探究活动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新课程后,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实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按部就班的统一的程序化的教学向自主开放的形式发展。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和方法,大力提倡实验中的合作和交流,由注重课堂实验向课外延伸实验活动转变。一、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发现的主要问题。(一)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很高,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表现在开展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二)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与要求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存在矛盾。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总的说来教和学的方式更为开放。在这样的情景下,就会使教师在实验的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学生的研究课题的多样性造成方法的多样,需要材料的多样性。面对各种方法,如果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三)课外探究不主动,延伸实验完成情况不理想。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需要课外继续开展。由于受到课堂是学习主阵地的传统意识的影响,学生总是把学习活动印刻在课堂上,因此离开课堂主动开展实验的习惯很难养成。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项目,难度就更加高,如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用日记的形式把植物不同时间段生长的变化写清楚。因此学生就要动手把每天观察的结果按日记的格式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很多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成不了。(四)小组合作存在形式上的倾向,合作实效性难凸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在做《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实验时,让学生探究: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与定滑轮作用是否相同?我让学生先做出猜想。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作出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去实验探究“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与定滑轮作用是否相同?”而是三五成群各自玩自己的,把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已经抛之脑后。二.对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一)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观念,努力创设实验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多进实验室,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认识学生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