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时间:2014-06-2220:37:16来源:中国法院网作者:王敏武融孙晋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刑事犯罪的首位,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认真思考和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和睦稳固、学校的宁静、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结合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法院近几年来审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对青少年犯罪的规律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探寻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规律2010年至2013年3年间,从峄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可以得出以下特点和规律:(一)青少年犯罪刑事案件中,以“两抢一盗”等侵财类犯罪为主,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强奸等暴力性犯罪次之。(二)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犯罪人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大多数。3年间,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占比约3%,小学文化的占比约17%,初中学历的占比约65%,中专学历的占比约7%,高中学历的占比约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了约85%,犯罪人员学历低可以说是犯罪人群的一大显著特征。(三)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无业人员犯罪占多数。3年间,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职业情况看,无业人员占比约有65%,是犯罪群体的主力军,个中原因也值得反思和研究。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从青少年犯罪的规律性可以看出,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无业人员犯罪、初中以下低学历人员犯罪是犯罪案件的常态。另外,侵财类犯罪是刑事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中学教育不完善,初中升高中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初中毕业的青少年一般才15岁左右,这些青少年流向社会后,由于年幼,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左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青少年犯罪和初中以下学历的犯罪都占犯罪群体的80%以上的重要原因。(二)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的不当教育例如溺爱,要求过严或者放任不管,侮辱人格,体罚等,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发展和人格异常。孩子“叛逆”或任性,成为青少年犯罪并在社会化中偏离的重要因素。(三)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多。某些被大力传播的不良文化对于处于文化需求高峰期而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教唆、示范和蛊惑作用,从而诱发各种青少年犯罪。(四)隐形失业人员比较多。初中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成为隐形失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人员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基本没有一技之长,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有经济波动,就会成为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犯罪问题不容忽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缺少监护人和留守家庭的孩子占很大比例。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司法机关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根除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使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因此,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在把青少年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法制教育。在校学生因为没有完全接触社会,思想还比较单纯,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正在形成期,可塑性很强,在校园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守法观念的养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重视家教方式,正确引导亲情。从无数事例说明,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学校和社会也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来提高家长的素质,比如学校或社区开办“家长学校”,或有关部门和家长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三)加强对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网络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网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不得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