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4、握本文虚实相映的写法5、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能。6、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的意图2、正确评价作者描绘的理想境界和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教学设想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有兴趣。疏通文意应比较容易。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法有:1、平等交流法。2、自主探究法。3、交流合作法。教学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教师:1、准备课文录音。2、查阅作者和作品的有关背景资料。3、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呢?(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那么,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原来这是晋代的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里面描绘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人人向往的安乐而又美好的理想境界。现在,人们经常把远离尘世喧嚣,环境清幽雅致,使人心宁神静,能充分享受自然之趣的地方称为世外桃源。这种说法就来源与此。那陶渊明究竟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扑朔迷离的神秘世界呢?他描绘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意图何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桃花源记》,一起去走进那美好的理想境界吧!1、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2、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成语的来历1、借助学生熟悉的成语引入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一)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1、文学常识积累的因素。二、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三、课文感知1.预习检查: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2、课文感知:(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一读: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和断句。教师提示多音字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ù)舍船(shě)衣着(zhuó)便要还家(yāo)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三读: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准确,读出韵味。(2)疏通大意1、一名同学先读,然后齐读2、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朗读课文3、分组,以一名同学为主,疏通文2、训练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3、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A、分成小组,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B、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指导。参考(1)古今异义古:交错相通交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妻子儿女妻子今:男子的配偶古: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古:不值得不足今:不够古: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今:走投无路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