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家还记得世外桃源那美丽、快乐、奇趣的世界吗?一起来背诵“复前行……并怡然自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下面我们一起感受。板书课题并解释大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里指治理社会的最高标准。大道之行就是大道施行的时候。施政者施行大道之时,百姓就会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同社会。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也是人类的最高阶段。二、交代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精读课文,理清结构3.研读课文,探究意义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教师背诵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勾画难懂的字词。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3.检查预习情况字音: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天下为公wei不必为己wei字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父母,子女)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被阻塞)讲信修睦(培养)谋闭而不兴(发生)不独亲其亲(单、只)矜、寡、孤、独(老而无子的人)是故谋闭而不兴(因为)故外户而不闭(所以)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翻译: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齐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然后质疑。四.精读课文,理清结构1.提问:全文共107字,5句话,你能够找出一些承上启下、具有统领作用的词吗?学生明确:故、是故这两个词在文章中具有统领作用。根据这两个词可以把文章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提问:朗读课文时应该怎样停顿?用什么语气来读?教师分层指导朗读。a.层次之间要作较长的停顿。b.统领词与后面的词语之间要作稍长的停顿。c.结尾句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是文章的结论,语气肯定。3.教师指明让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5.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a.提问:“大道”的内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