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文学(2课时)【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诗经》和楚辞《诗经》、屈原和《离骚》通过对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学习,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精湛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学习,认识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一定时期的反映。论从史出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源流长。汉赋和唐诗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说的由来;明清的空前繁荣【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诗经》和楚辞1.《诗经》2.屈原和《离骚》二、汉赋和唐诗1.汉赋2.唐诗三、宋词和元曲1.宋词2.元曲四、明清小说1.小说的由来2.明清的空前繁荣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认识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用心爱心专心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属于文学史的内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能都多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引用和回忆已学过的历代名篇,在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面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解的局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光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后漫长的社会里,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简要地说,就是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让我们再去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婉。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诗经》和楚辞1.《诗经》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风”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风》中这类诗最多。特别是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称为《诗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封建社会文用心爱心专心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隋代以后确立科举制度,《诗经》是考试内容之一,读书人都认真研究它,对它十分熟悉。《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