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望月教学设计VIP免费

望月教学设计_第1页
1/3
望月教学设计_第2页
2/3
望月教学设计_第3页
3/3
望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3.通过吟诵诗歌,品读课文,感受外甥的聪明、爱幻想的特点;4.赏月、吟诗、喻月,体悟赏月的乐趣,挖掘月亮文化的内涵。教学时间:2教时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第一部分“望月”。(略)第二课时:教学二三部分,完成课文的教学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我们的先人多么富有智慧!看,“望”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分明是人的眼睛;下面的“壬”字,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后来小篆中的“望”字多了“月”字,表示看的对象。一个“望”字,不就是游子翘首望月的形象写照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个“望”字,浸透了离人多少思念的血和泪呀!让我们对汉字、对我们的汉语心怀更深的敬意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月》一课,大概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并且品读了文章第一部分。让我们再一次随作者漫步在朦胧的、柔和的月光之下。(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边听录音,一边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注意事项:1这一段里有几个重点词语如“安详、晶莹、光斑、剪影、隐隐约约”,总共有四句话,最后一句是什么标点符号?2.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齐背书写姿势三个一。我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对照答案。全对的打一百分,有错误的请课下订正。引语:面对如此迷人的月色,我和可爱的小外甥在做些什么呢?二、学习吟诗部分。对!舅甥俩在对诗呢。1.引读六句诗。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当作闪闪发亮的玉盘。他轻轻地吟诵着: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齐读)他又天真地吟诵——中秋之夜,正是万家团聚的时刻,苏轼手持酒杯,对着苍穹,遥想分隔千里的弟弟,禁不住发出旷远奇谲的疑问:(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深沉地读一遍。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看着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把它当作铺在地面的浓霜。(做手势让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伫立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孟浩然远离家乡,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愁闷啊na。(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对面岸上枫树隐隐约约,江面渔火闪烁,我,又一次名落孙山,叫我怎么睡得着呢。(月落……)高高的峨眉山耸立江边,半轮明月从山上升起,月影倒映江中,仿佛同江水一起流动着,而我的思绪也像这绵绵江水在流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师生对读。我来说上句,你们不看书可以说出下句吗?3.男女生赛诗。全班按男女生分成两组,看哪一组了解关于月亮的诗歌更多一些?咱们班的男女生真的是不相上下啊。了不起,你们居然记住了这么多的诗歌。文章里的舅舅外甥两个有输赢吗?怎么知道没有输赢?哦,你真是一个细心而又善于读书的孩子!第十二节的省略号说明他们对了很多很多的诗。有的时候,我们读书甚至不能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哇。(补充一下,一段文字的省略用了两个省略号)师追问:在对诗的时候,你们注意到了么,外甥的神态怎么样?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外甥啊?生: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男孩。师:通过赛诗,老师发现你们也像他一样聪明呢。诗读熟了,知道意思吗?4.自由读诗。想想它们的意思。检查对诗意的理解。同学们,你们对诗的内容理解比较到位,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诗仅仅是在写月亮吗?生:借写月亮表达一种感情。师:借写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生:有的表达思乡之情,有的表达美好的亲情,而有的则表达文人失意后的愁苦烦闷。5.说明同学们对写月的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了。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颂月,月含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往往借助月亮来传情达意,月亮在他们的笔下大都是有所寄托的。(板书:抒怀)请看:王安石的诗《春夜》(又名《入直》)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诗人借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望月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