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贵阳二十三中学生物组殷登秀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学不仅是众多实事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二、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及直观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个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策略本节课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特别是膈肌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容积与压强变化的关系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建构学生直观知识。如教材中没有胸腔以及胸廓的相关知识,我就用了图片来让学生理解。三我为小组准备了演示装置,让学生通过活动、演示理解胸廓扩大,肺扩大;胸廓缩小、肺缩小;然后我还准备了注射器,让学生体验气体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变为理性认识突破难点。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肺的位置与结构”的图片能说出肺的位置及其结构。(2)通过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针管打气的实验,使学生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2)学会用简单的模拟实验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实验的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2)学会利用废物DIY生活中一些物品,低碳生活。五、教法与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次要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六、教学准备1、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3、注射器七、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课前预热情景导入图片观察活动一:体验呼吸自学膈肌的运动活动二:模拟探究活动三:感知气压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课后小结课后小结2、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热同学们,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