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带给我的震撼河南省安阳市钢三路小学李丽2014年12月16日,河南“省培计划”六市县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如期在新乡举行。12月20日上午,由新乡市外国语小学的任园老师为我们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讲座伊始,任老师问:“哪位教师通读过2011版的课标。”,坐在第二排的我毫不犹豫地高高举起手,与任老师有了一次被肯定的眼神交流,得到了任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我们小学班一共48人,有10举手表示通读过课标)。我的心里就像是小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一样心里美滋滋的。飘飘然的感觉不时让我在“课堂”上开起了小差儿,心想:反正我读过,听不听无所谓。而且在我心里一直认为:课标大概看看就行了,没什么重要的,身为一线教师把所教年级的教材研究透就行了。正在我思想恍惚的时候,听到任老师提到了课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读过课标的我竟丝毫从自已的脑子里搜索不到类似的词句,突然觉得自已对课标很陌生。任老师的一句话“研读教材中的每一课,就像是研究森林中的一棵树,整片森林的方向在哪儿,走出森林的路在哪儿,你永远找不到。研读课标,就好像是坐飞机在空中俯瞰森林,它的方向和出口一目了然”。这句话猛然间把我从飘飘然的感觉中拽了回来,细品任老师的这句话,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时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尽管很努力地在飞,却找不到方向。原来我们缺乏了“课标”这个方向盘为我们指引方向。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便如饥似渴地听着任老师对课标的解读。当任老师讲到“数学教学中遇到问题要进行‘倒追’”时,我想到了自已平时的教学,当讲到一个教学重点时,原本没有太大难度的内容却总是讲不通,这时我总是抱怨学生笨,学生不开窍,从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从没有思考过是不是自已对前面的基础知识讲解不够清晰呢?这不正是课标中所说的“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任老师又提到了“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深度”。让我想到了我们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先不说为了活动而合作,单就活动形式上就有很大的问题,课堂中老师们为了顾及对全班学生的关注度,在巡视每个小组时总是蜻蜓点水,对孩子们的合作活动不做任何指导与点拨。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课标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果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这个理念,我们在课堂中将改变多少无效的合作,将会使多少活动变得更有效,将会使多少探究进行得更深入呢?课标的理念,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给予了我们方法了的指导,深入学习、领悟,并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任老师的悉心解读,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心中无课标的教学就是没有方向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