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学习要点1、基础知识逶迤(wēiyí):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pángbó):气势雄伟的样子。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2、诗文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3、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4、本诗的写作特点(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三、研究性学习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中考解析(2001,新疆乌鲁木齐)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玷污(diàn)踱步(duó)提防(tí)瞥见(piē)B.松柏(bó)缄默(jiān)脑畔(pàn)摘取(zhāi)C.即使(jí)魁梧(kuí)庇护(bì)造诣(yì)D.诘责(jié)干涸(hé)旌旗(jīng)粗犷(kuáng)【考点】:对多音字、形似字读音的辨识【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提防”的“提”,B项中“松柏”的“柏”,都为多音字,应分别读作“dbǎi”;D项中“粗犷”的“犷”是和“狂”形似的字,应读作“guǎng”。(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不屑置(biàn)__________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考点】:正确书写汉字【分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2001,江苏省淮安市)标点使用有错误的是()A.今年4月7日,中外联合科考队开始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B.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