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我们》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土壤和我们》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研究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行为对土壤的破坏。由此启发学生为保护土壤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基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土壤里的物质,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以及周围的土壤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又因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家住城镇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有电脑,有照相机,能上网,会拍摄。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家住农村的孩子,能与土壤零距离接触,具备采集到土壤样品、调查访问的条件。这些因素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土壤被破坏的事实,并为保护土壤而行动起来。(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对土壤心存感激之情。3、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土壤被破坏的事实,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描述土壤被破坏的事实。二、教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时空,就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我们现在的土壤状况怎么样呢”的话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确定调查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调查研究。打破了教室狭小的空间,把学生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活动之外,要时时关注调查的进程,参与各小组的调查活动,并适时的给予指导或点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课中,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经历、体验和发现,”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课后,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为保护土壤而行动起来。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孩子提供公平学习探究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学法指导《科学》课标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的每一个感官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针对这一点,本课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围绕“我们现在的土壤状况怎么样呢”的话题进行自主探究,再进行汇报交流,组织讨论土壤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启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总之,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最后习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的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四、教学程序1、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实地调查的照片、录音、土壤样品及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建议卡、白纸、彩笔等。2、教学过程:[活动一]:感悟土壤——激发探究兴趣课前,我将学生带到田野中的空地上,师生席地而坐,学生会特别兴奋,陶醉在大自然中。我饱含激情地向同学们推荐一首关于土壤的小诗,我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诵读着。我见机创设问题情境;“你对土壤有哪些了解?”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被激活,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一定会根据眼前的情景,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津津乐道地畅谈自己对土壤的认识。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倾听他人发言,并进行评价、补充。这一活动的设计,会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母亲的伟大,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活动二]:亲近土壤——实现自主探究当学生欣赏了诗,畅谈了对土壤的认识后,我再提问:“我们现在的土壤状况怎么样呢?”学生在进行了各种猜测后,都会产生一种想亲身去实地调查的欲望。怎样调查呢?我准备充分放手,让有相同话题的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并确定自己组调查的方法。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的思维更是活跃的,他们会设计出自己独特的调查方法。有的组会提出拍照片。他们的摄影技术虽然不高,拍摄出的照片也许不是很清晰,但我相信,它是孩子们亲身实践的最有力的事实依据。有的组会用访谈录的方法去走访附近年长的农民,对过去的和现在的土壤状况进行了解,并录音。有的孩子会商量,从网上、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