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趣味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吴美录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生物教学,尽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为此,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视频、动画、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入。如在学《细菌》前,给学生观看一段苹果腐烂的全过程,在看视频时,学生看到苹果腐烂过程很震撼,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碳-氧平衡时,补充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对人类影响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到202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全球温度升高1℃~3℃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0厘米~100厘米,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泰国曼谷、中国的上海等30多个特大城市将受到严重影响以中国为例,到2050年,中国沿海可能有近48个城市,9.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将受到淹没的危险,大约有6700万人口将要背井离乡。通过这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直观教学论文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领悟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论文。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开花和结果》时,给学生放“双受精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精子从柱头运动到胚珠和极核的过程。在学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苏铁、柏、芒果树、桃树等的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实,找出异同点。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引起了兴趣,增强了记忆。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较多地开展能发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论文内容有关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运用办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植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每次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四、教给科学的记忆办法,“授之以渔”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办法,学会“点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