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活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使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一线历史教师积极探究的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一改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在过多地采用编演历史剧、课堂讨论、学生授课等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被“稚化”和“窄化”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电脑灌学生,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课。这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至少以下几个环节是不能忽视的。(1)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把好关。一是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内容与要求,它是一节课中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否则就可能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二是课堂调控。教师的调控包括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对学生活动准备及活动效果的指导,对课堂秩序的维持以及当学生出现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导向时的正确引导。(2)学生的适度活动。学生的活动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服务,是动与静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动”即学生的活动,“静”即教师的精讲点拨。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必须适度,这个“适度”既包括时间上的适度,也包括空间上适度。时间上的适度是指活动必须精练,空间上的适度是指活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两者都必须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3)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活动内容,发掘活动深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学生资源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教学的硬件建设。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仍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如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多元化等也都是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