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柯城区兴华中学程利明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如是说。他认为,在“行有馀力”后,才开始学习文化。可见,德育首当其冲,明确要求学生应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此举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文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努力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生命意识、责任感、环保意识及诚信等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个性品质的养成教育;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教育等)一、在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乃至全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最后一课》一文中,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语轻语文的现象讨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这种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并且更具有打动力。通过该文,我们给给学生以启示,教育他们——“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通过该文的学习,学生们感触很深。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们欣赏了《柏林之围》。在学习本文时,我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儒弗上校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为之感动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二、在教学中融合集体主义教育我们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的精心照顾、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太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当中又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秩序井然,没有怨言。学生们看后,唏嘘不已。在对这些有了初步厘定和感悟后,我开始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请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言说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达成共识后,我趁热打铁,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再度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三、在教学中融合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时间问题甚至还有漠视生命的现象,在授《生命生命》一文时,我抓住文中第四段(“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把握。”),和学生一起反复品味,并结合课文下面的作者注释(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他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