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歇马镇欧店小学张贵强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众言堂”,由“教师讲授”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也气氛活跃,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在看似热闹自主的课堂背后,折射出了很多的放任与浮躁,在多了些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同时丢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了大家一直所关心的问题。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根本的就是目标的把握。这节课到底上什么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只有逐章、逐节逐句钻深、钻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诣、主题和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这样高效率的基石才能打好。例如我在上《认识线段》这一课事,课前就进行了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知道线段是有长度,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会画线段。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要思考,线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怎样让学生有层次地形成对线段的认识,我做了如下设计导入部分,我先出示两组图形,一是小朋友在拔河,一是小朋友在跳绳。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手中绳子的区别,再出示两根吸管,一根直,一根弯,让学生观察不同点。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一个直,一个弯。然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线,想办法拉直。让学生先感受到线段的第一个特点,是直的。之后再介绍线段的第二个特点,就是2个端点,两手捏着的地方就是端点。并且通过互相指线段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线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导入过程,学生对于线段特点的掌握,就很明确,很深刻。一个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这样课堂效率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画线段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线段,并且要和第一次画的有所不一样,鼓励学生寻找、利用手边的工具画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再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整堂课学习的重难点。整堂课下来,我感觉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课堂有效性也大大的提高了。二、探究有效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如今创设数学情境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许多知识的引入、问题的提问和解决都是在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在开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标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否超速了呢?”(引出汽车上的仪表盘)“仪表盘上的km/h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猜一猜。”接着又出示了一道题目“我从家到学校,全程限速60km/h,我的平均车速是60km/h,我超速了吗?”这时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清楚其中奥秘的决心,接着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