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探究成效--“梯形(一)”课例与评析湖北省保康县实验中学张晓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梯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2)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2)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寻求和论证等腰梯形的性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3)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4)初步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来解决,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2)体验类比、转化思想及平移、轴对称等知识在研究梯形问题过程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图1)教学重点: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腰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以下图片。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能联想起小学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下图1)。(图1)(图1)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对梯形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梯形。【评析: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揭示课题。】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一)梯形的定义:1、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梯形?它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1),并启发学生说出梯形的两组对边有何特征(学生之间议论)。生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生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2(2)(1)上底下底下底上底腰腰高下底上底ECBA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说出梯形的定义。生3: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生4: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叫梯形。板书学生3的叙述,同时,指出学生4的正确性,并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3、引导学生讨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提问: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区别:由定义知(略)。联系: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变式训练一: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1)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2)形中平行的那一组对边不能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4)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5)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评析:此练习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同时,弄清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二)梯形有关的概念和分类1、梯形有关的概念:结合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和下图(1),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腰、上底、下底、高等概念。①引导学生认识上底、下底是对长短而言,而不是位置,并借助下图(2)加深理解。3图(3)图(2)图(1)ADBCADBCCBDA(图3)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梯形(图1)(图2)②提出问题:高做在什么位置,会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方便?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过上底端点A、D做高,这样可以将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评析:此处探求高的作法,为后面定理证明时恰当添加辅助线埋下了伏笔,有利于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2、梯形分类:类比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得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并画出下图(3)。并指出本节我们重点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因为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三)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1、启发学生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得出性质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2、提出问题:等腰梯形还有哪些性质呢?然后分组进行探究活动。4FEEADBCCBDA(图4)探究活动一:在图4(1)梯形ABCD中,AD∥BC,AB=DC,请同学们应用折叠或测量等方法,找一找∠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试用你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