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动”起来,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经过实践,我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日俱增,不但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动手操作。通过自己查资料,自行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据实践所知,让学生自己读书,便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读书,便于学生发现疑点,提出切合实际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学生悟性的提高,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让学生拥有读书的权利。阅读是人们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人们不仅从中获取信息,还能得到精神享受。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直接关系到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多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跟本没有阅读的时间,换句话说,是教师的多讲剥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机会,也就是说,学生失去了自己感悟课文的机会。那么如何落实读书的权利呢?首先,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视野。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知识是广博的、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要想学好语文除了要观注课内,还应观注课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多读几本书,语文素质怎么会提高?但也不是什么都读,这就要引导,要引导学生多读点文学名著,如语文教学大纲上推荐的《西游记》、《水浒传》、《钢佚是怎样炼成的》,背点唐诗宋词。无疑这对加强学生的文学语言修养和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要想使课外阅读能真正的进行下去,还应要求学生做笔记,教师有检查,学生有交流,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培养学生勤思善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所疑,然后才有发现。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又是他们深入认识的前奏。可以说,学生质疑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深入认识的过程。只有敢于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陈献章也认为: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是何等重要。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质疑,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授课过程中提倡“三个敢于怀疑”: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试卷。这并不是标新立异乱怀疑,学生不能被“绝对权威”所框住,要敢于独立思考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自觉地剥夺学生的这项权利。在解决疑问时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机会。更有甚者,怕学生所提问题难以解答,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干脆用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疑问,让学生有疑无问。在这种教师的训练下,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创新意识被扼杀。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敢于多给学生点权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保障。教师应当弄清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填塞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权”,能好好看书,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加讨论,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教学一定改变旧教育模式的弊端,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又何愁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