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P54-P55。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学情分析:我班学生中,近一半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浓,参与数学探索的意识也很强,并能够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有的个别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占班级人数三分之一多,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出示题目:⑴复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⑵口算。(27+73)×8=80040×9+40×1=40014×(10+2)=16810×6+10×4=100⑶用简便方法计算25×63×4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5+5×80(1250+125)×8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出示简单算式:让学生在这些算式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全班交流。(3+2)×4=3×4+2×42×(11+9)=11×2+9×2(20+4)×5=20×5+4×5(黑板板书)结果知道:这个式子的得数相等。2.出示课本插图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②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试着估计。③列式解答学生在下面练习,老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要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全班交流。方法一:6×9+4×9=54+36=90(块)教师试着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黑板板书)方法二:(6+4)×9=10×9=90(块)引导学生说出: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结果计算算出来的结果相等,那么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教师板书=。)④观察算式与上面式子相比,有什么的特点?(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规律: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⑤字母表示。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6)介绍一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