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严12月7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聚教未来:人文与科技"年度盛典在北京饭店拉开帷幕,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媒体人及教育机构领军者等600余人汇聚一堂,就中国教育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题为《传统与回归》的演讲中表示,中国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真谛不是教人混口饭吃,而是一个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树立。以下为于丹教授演讲文字:谢谢大家!谢谢搜狐教育盛典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听过之前的三个分论坛,我要非常坦率的说,刚才的这个部分是我觉得最舒服的,大家有这个感觉吗?前面的两场论坛非常精彩,但是这一场让人觉得特别舒服,有一种特别和谐的气场。精彩有时候是因为一种全神贯注,舒服却是一种价值的默契与和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刚才这场分论坛,我自己也沉浸在整个气氛里面,感觉意犹未尽。我特别想听叶老师讲她们家的故事,我想听朱老师和余老师他们娓娓道来,当谈话中没有那么多直接目的的时候,人的状态就变成了价值本身。这一次盛典给我的题目叫做《传统与回归》,去年我讲的题目是《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同属于归来的题目。我先讲为什么叫回归?其实回归不是回到某一段时间,不是回到某一段历史,而是回归到一种状态。为什么要回归?是因为我们曾经混乱过。我们此前的一个世纪所遭遇的价值颠覆,让我们本来应该明白的事情现在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提回归。回归不等于完全复古,大家都去磕头都去穿汉服就叫做回归了吗?我更喜欢中国人的一句话:“论心不论迹。”一、回归身心健康关于回归,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第一,如果真的回归,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归身心健康。健康这个词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底线,但恰恰变成了当前中国真正的奢侈品。其实大家看一看,逢年过节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嘱咐最多的是什么?比升官发财更多的是健康。互送的礼品什么最多?不管是真是假是否有效,健康营养品最多。大家手机中转发最快的内容是什么?是真伪莫辨的养生的消息。为什么要重拾健康?是因为今天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健康人?我觉得不占多数,绝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是亚健康,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点身与心的不痛快,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由。这样的我们还回得去我们所期待的健康吗?看看现在的学校里面有多少近视眼?有多少小胖墩?有多少孩子体能测试不达标?有多少小男孩娘娘腔?从小学到中学,其实都是以成绩作为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来进行考核。那么我们的孩子还健康吗?身体的健康我们能够看得见,但是心灵的健康呢?教育这件事真的是让孩子越来越健康吗?或者我们再说的更尖锐一点,随着标准答案越来越多,我们的孩子真的离健康越来越近了吗?有这样一个故事,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出了同一道题:有一艘船,船上有15头牛、25只羊,船的主人划着这艘船要去集市,请问主人多大年龄?结果几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律说不知道;初中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而高中生,按照数理逻辑的推导都能算出答案来。这个题目的答案大家知道吗?真正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有多少只羊、多少头牛,跟这个划船人的年龄没有任何的关系。为什么越小的孩子的答案越能接近真理呢?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出皇帝没穿任何衣服呢?为什么我们爱说童言无忌呢?这是因为他们健康。在民间,老百姓有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说法,说小孩的眼睛能认好坏人,他喜欢什么人讨厌什么人一定是有道理的。别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某种意义上孩子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涂鸦里只有五彩的世界,没有规矩却有健康。而教育的失败是我们用填鸭式的标准答案去要求我们的孩子时,他们犹豫了胆怯了,从而推导出了一个貌似合理其实远离本性的答案。如果让我说回归,我们第一要回归的就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二、回归真实社会第二个回归,我想说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共同回归真实的社会,而不是沉湎于虚拟的空间。在这几场对话中大家都说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于网络的热衷。虚拟网络给了他们一种无所不能的超自然能力,让他们流连忘返。小孩子适当接触网络是好的,但是老呆在里面可能就回不来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