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阅读和背诵,天长日久才能逐渐形成。当前语文教学的应试性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教师应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由于文学自身的特点,文学文本真正是“个性化”、“风格化”的创作。每个作家几乎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要遵循个性化、风格化原则。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文学作品作用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对“真”、“善”、“美”境界怀着永恒向往和追求。当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主题表现的隐晦、含蓄、曲折和复杂。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当中细细品味,耐心咂摸,品词、品句,挖掘出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作家在文本中不是要解决问题,而只是提出问题,表现自己在这一事物上寄托的复杂、深沉的情感,名家名篇在教学时,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挖掘“语言”、“形象”,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画面和形象的魅力,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它的指导方向,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的把握住文学作品“个性化”和“风格化”的原则,使文学作品的精神、情感、审美得以体现,才能让语言感染学生,唤醒他们对“真”、“善”、“美”境界向往和追求。二、认真钻研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标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赋予的使命和任务。文学作品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在新课程背景和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认真研读、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不断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反思。及时归纳、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创新思路,形成一套独特教学艺术风格,才能有助于我们的不断成长,才能无愧于新时代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才能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美特征,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和兴趣。总之,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们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