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为先,读为主——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文字简约,语言凝练,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由于时代的差异,语言习惯的发展,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言与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对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如果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起步教学搞得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初、高中学习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入门教学呢?如何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呢?为此,我进行了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性探究,我以为,对小学生而言应该“趣为先,读为主”。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激发兴趣诵读为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以下描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出现较晚的课型,而且篇目不多,但对学生今后在初、高中的可持续发展却寓意深远。假若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就觉得晦涩难懂,给他们一个下马威,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看到文言文就发憷,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趣味盎然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真的很好玩。一、精心创设,激趣为先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应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动机激趣。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强化学习文言文的动机是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这些灿烂文化的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流传至今的。学习文言文就是继承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选入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值得去学,有必要学,他才会从心理上欣然接受文言文,想去学,愿意去学。(二)导入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设疑导入就是不错的选择。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一上课我就用PPT课件出示孔子的图片,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在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我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设置这样的悬念: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当然学生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并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从而在学生心中设下悬念,是呀,这么了不起的圣人为什么会被两个小儿笑话呢?要解开心中的疑惑,学生就会带着悬念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效率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好的激趣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故事导入、名言导入、游戏导入、扣人心弦慷慨激昂的演讲语导入都是很好的导入方式。(三)朗读激趣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有趣的动作和语言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模仿,所以,韵味十足的朗读也是不错的激趣方式。比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在入情入境的角色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语言充满智慧,从而感受到文言文理寓其中,意义深远的语言魅力;然而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采用的是充满诗意,声情并茂的品读方式,在令人陶醉的“高山流水”古筝曲中,老师和学生逐渐进入了意境,走入了文本,深情吟诵,仿佛自己就是伯牙,仿佛自己就是子期。(四)评价激趣大量实验证明:学生对学习的极度倦怠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要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积极的评价便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