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与情感因素浅析语文本该是中学生喜欢的科目之一,因为它充满了人生的乐趣、生活的体验。而现实中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仍然是课堂上的被动者。教学中重知识、轻人文,重技巧、轻感悟。教师把充满感性、人文色彩浓厚的语文课按照套路,咬文嚼字,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枯燥。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和个性特点。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关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的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情感因素或促进或阻碍学生的学习行为。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学生能对学科产生兴趣,他自然会努力去学,会主动地去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文本的情感因素---善于挖掘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会。古今中外,人之情感莫不相通。语文教学旨在带领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感受和把握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具体形象,让学生被充满着感情力量的形象所感染、感动。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深思的散文,趣味无穷的小说,情节曲折的剧本,都占相当的比例,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如从《背影》中感受父子亲情的伟大,从《行道树》中感受默默奉献精神的可贵,从《我的信念》中感受理想的力量。和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对话,与精神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情感,对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热爱。从真正意义上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对话中吟咏文化、陶冶格调、品读生命。二、教师的情感因素---善于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师爱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作为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交流的过程,这其中也包含教师与文本的交流。文本之美即汉语言文学之美,美的东西总会让人产生爱的情感。而在学生那里,没有教师的引导,文本可能就是枯燥的、甚至无生命的符号。所以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给学生,再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获得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首先要教师动情。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课堂上,教师自身必须情感丰富,情绪饱满,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与满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美国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一般来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表现各有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其次,课下各种交流、批改学生作业也是赏识学生的好时机,促进师生间的了解,自然会增进师生情感,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吸引力自然产生。三、学生的情感因素---善于调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内心是一块空地,他们渴望情感的种子,渴望萌发,更渴望绽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并尽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