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刺骨术(骨减压)基础理论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自平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祖国医学“骨痹”论(刺骨术)和现代医学骨高压症学说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甚至更早,祖国医学就对有关骨病部分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有直接的记载和研究,特别大部分类似今天现代医学研究的骨内高压症与中医学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而导致“骨痹”的概念相吻合。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骨痹论”及“刺骨术”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骨痹”概念的考证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人;邪气妄人,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及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之法,列于后章。”《中藏经》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藏经》所论骨痹有上、中、下三焦的功能障碍,表现为不语、脾胃不充、腰膝不遂、四肢不仁等。《素问》与《中藏经》所说“骨痹”,虽有某种联系,但从病因和证候方面具体来讲,还是有区别的。但笔者认为《中藏经》中所对骨痹的描述与现状我们用刺骨术治疗的疾病也多有联系,在此不必赘述。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国家标准《临床诊疗术语》有关“骨痹”的概念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年老体衰,骨失充养,骨质脆弱所致。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笔者认为可能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总结。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骨痹”的治疗考证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七》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病在骨,针焠药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七》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刺骨术”的考证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中华医药科学院王自平13770716006“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中华医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