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应对课堂生成性的评价VIP免费

如何应对课堂生成性的评价_第1页
1/2
如何应对课堂生成性的评价_第2页
2/2
如何应对课堂生成性的评价?请用案例阐述。250-300字。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设的生命信息。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真正课堂所体现出的亮点不再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让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引发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让教学活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呢?一、在科学预设中留下生成的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不着边际、“打到那唱到那”的局面。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井然有序,其实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流失了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切实把握好课前预设。也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作为科学的预设必须具备四个特性:第一预设要有开放性。教师的备课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惟一的资源。教学的最优化是从教材的知识教学培养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在知识本身。第二预设要有预见性。虽然教学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我们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要全面深入地思考探究,力争将课堂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第三预设要有情境性。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去思考研究,从而形成课堂生成的亮点。第四预设要有灵活性。当我们的教学一旦在进程中预设的环节不能实施或不能达成我们预期效果的时候,就不能拘泥于预设,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顺此展开或巧妙应变,既让生成在课堂凸现,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二、在教学进程中点燃生成的火花相对于静态的书本知识和预定的教学设计而言,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或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事实上,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他们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独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尤其是那些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显得更加珍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把课堂变成一个丰满的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在这种教学理念中,学生的地位不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应对课堂生成性的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