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师对学困生的影响及转化策略(针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研究)民乐中学熊卓南[摘要]:数学学习困难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分析与解决好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本文仅就数学教师的因素进行调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转化对策.重点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换发出生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学困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把数学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转化之目的.[关键词]:教师对学困生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有统计表明,农村学校有30%以上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处于低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因素;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针对教师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希望找出积极因素,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减少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二、数学教师对学困生的影响调查表明教师对农村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在问卷中,有25%的数学学困生对数学老师的能力持不满意看法.教师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的问题.(二)数学教师的偏爱现象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有一定比例人认为数学教师存在偏爱现象,这是数学教师的心理偏差造成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产生了心理偏差,这种1偏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偏差,比如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重视学优生,而忽视学困生,这样受宠学生会产生优越感,滋生骄傲情绪,被忽视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感,主动疏远老师,甚至和老师对着干;其二是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负,对自己评价过高,从而表现出极端的自信和自负,这会使教师缺乏亲和力,减少与学生的接触,或者只与学优生亲近,产生偏爱现象.2.自卑,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自己瞧不起自己,这种消极心理状态会使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更加灰心.3.抱怨,感觉自己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待遇,这种抱怨心理带到课堂上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偏差给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懂得这种心理偏差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但调查发现,这也正是一部分思维反应稍微慢的学生在学习上分化的一个原因.(2)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中节奏往往较快、要求较高.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数学学困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3)新课改为课堂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一些老师不考虑课型和教学的内容,不管什么课都采用合作式学习,结果只会让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不仅挤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造成其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于个别反应较慢的孩子不仅没有在合作中受益,反而连自己的独立性也丢了.(4)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老师喜欢借助多媒体上课,但有时过多生动和形象的图片和声音,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忽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多媒体课堂,容量较大,流速较快,对于一些思维反应慢的学生来说,这么多的知识如同放电影般从眼前掠过,看完了也就忘完了,很难较好地掌握课堂的知识.(5)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课堂上老师讲过多,学生练的少,老师抢了学生的活儿,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力,致使许多的学生整节课思维完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