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收录与分析吴炳桦题号1:把一根米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分析:这是一道除法与分数关系的一道辨析题,也是辨别实际长度和分率的混淆题。都是求“每段”,学生一般无法理解概念的形成,很多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建议从问题本身上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长度和分率的区别,可以画线段图促进理解。实际长度可以用除法算式“总长度÷段数”来计算,分率跟总长度无关只跟分成的份数有关。题号2:如果a是b的,那么a比b少()%。分析::学生的错误往往表现在找不准单位“1”的量而发愁,且将“是字句”转换为“比字句”,理解上也有难度。因此,建议借用假设法,把a就看成3,把b看成5,这样计算的难度就下降了。题号3:一台碾米机小时碾米2吨,1小时可碾米()吨,碾1吨米要()小时。分析:学生往往缺乏分析数量关系的判断力,源于学生下意识地认为都是“大数除以小数”,因此拿不准到底是谁除以谁。建议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分析入手,也可以画线段图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题号4:一种油菜籽的出油率为35%,42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出()千克油,要榨420千克油需()千克油菜籽。分析:由于油菜籽和油的单位都是“千克”,学生往往受此疑惑而不知该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建议从对等的方式入手理清思路,35%中的35份表示什么,100份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路解决。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油菜籽总是比榨出的油要多的现实。题号5:从a地到b地,甲车要10小时,乙车要15小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分析:错误的原因往往是把“时间比”等同于“速度比”而轻率下结论,可以通过实践例子让学生了解时间比和速度比是一对相反的量(尽管反比例还没有教)也可以用假设法来验证,假设全程为150千米,甲速和乙速的比就迎刃而解了。题号6: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分析:学生往往能够忽视了“最简”而仓促下笔,也有学生不能理解题意无从下手。建议用假设代入法来分析,将乙数看成1,那么甲数就是1.4,然而当比化成“1.4:1”时,还需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题号7: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分析: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还有面积比之间的关系,容易受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与周长之间等的负影响,思维停留在计算公式上。建议专题分析,假设半径为2厘米,直径周长和面积变化让学生明白半径比、直径比和周长比是一样的,而面积比则是前后项平方倍的比。再引导学生剖析形成的原因,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释。题号8:a的与b的相等(a不等于0),则a∶b=()。分析:此题属于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里的内容。学生往往把a直接看成了,而把b直接看成了,再者,学生容易忘记了化成最简比。建议将上题转化为算式“a×=b×”,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做,也可以将等式两边都等于1来假设,那么a和b都能直接求出得数。题号9:因为甲×=乙×,所以甲∶乙=()。分析:具体错误和分析的思路同11题一样。题号10.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本第51页第5题)分析:这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题目,学生囿于思维惯性常常出现将“120”进行直接分配的错误,原因是忽视了“长方体各有4条长、宽和高”的隐藏信息。建议从长方体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善于挖掘隐藏条件。题号11:甲数和乙数的比是4: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2:3.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分析:此题的思维含量高的原因是在于学生找不到固定的比较的亮。建议利用通分的知识将乙数通分为10份,随之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再调整甲和丙的份数,这样将两两相比变成了三个数的比。题号12:一幢楼有15层,共42米高,小萍家住在六楼。小萍家的地板到地面有多高?(课本第35页第2题)分析:此题里面隐藏着“植树问题”的思想,学生往往忽略了六楼里面有几层的信息。教学中,借助课本上的图展开,多种渠道帮助理解。题号13:20千克:0.2吨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分析:化简比和求比值是本册教学的一大难点。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还是一个比...